11月20日,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出炉。其中,5年期以上LPR报3.5%,上月为3.5%。1年期LPR报3%,上月为3%。LPR继续选择“按兵不动”,连续6个月保持不变。
其实,政策基准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40%没有变化,央行没有降息的动作,LPR一般不会变动。尽管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但是掣肘央行降息的人民币汇率压力今年早已解除,那么银行净息差压力可能是最主要的掣肘力量。
净息差是银行利息净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的比率,衡量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净息差越高,通常意味着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LPR改革的深入,银行业净息差普遍面临下行压力。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尽管与二季度持平,但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0个基点。
从今年三季度数据看,银行业净息差下行幅度有所收窄,整体趋于稳定,但仍呈现出稳中微降态势。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二、三季度均为1.42%。银行业净息差整体仍处于下行通道,净息差低位徘徊。
同时,商业银行规模扩张步伐也有所放缓。根据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人民币贷款增量占比降至48.3%,较2024年同期和2024年全年分别下降11.7个和4.5个百分点;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在内的直接融资占比升至44.4%,较2024年同期和2024年全年分别上升9.6个和2.6个百分点。
不仅是规模占比的相对降低,而且绝对数也在减少。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以此计算,10月单月贷款增加2200亿元,环比季节性少增1.07万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
也就是说,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走低,盈利增速有所放缓,但利润的绝对数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原因是贷款规模增长和资产扩张步伐仍然较快。不过目前看,资产扩张步伐也在放缓。
在此基础上,央行稳定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在近期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宣布要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
央行认为,在市场化利率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同资产的回报率及比价关系发生变化,在套利机制作用下,资金流向回报率更高的地方,消除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引导银行存贷款、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等投融资活动,并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和各类资产上。例如,存款和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股票股息率、房屋租售比之间都形成比价关系。
所以,近年来,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整治违规手工补息、规范同业存款利率定价、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在对公存款服务协议中增加“兜底条款”,督促银行不发放税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按照经营成本合理确定贷款利率等,并开展利率政策执法检查,增强银行资产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支持银行稳定净息差,拓宽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空间。
笔者认为,尽管宏观经济复苏步伐相对迟缓,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尤其是房地产的销售量价进一步走低,以消费为主的内在需求尚待激发,但目前央行降息概率仍然不大,即使采取货币政策手段,可能还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
再加上,10月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以上数据都是今年物价最好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年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笔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依据主要应该是宏观经济表现,只有需求起来了,投资和消费两端都起来了,宏观经济复苏牢固了,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才能真正稳定,所以净息差只是一方面,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降息仍然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