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鹏媒体沟通会?还是小米媒体沟通会?”
7月3日, 周四,在小鹏G7上市发布会后的采访环节中,有媒体在私聊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采访开场不久,就有媒体询问何小鹏如何看待小米YU7的热销。
此后,在媒体与何小鹏、G7产品负责人NICK的唇枪舌战中,小米和YU7始终保持了高频的出场率。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意外。
还要剑指特斯拉Model Y这个老对手
“我们今天的战报,本来非常的好。”何小鹏在接受亿欧汽车等媒体采访时候表示,小鹏G7的定单数据也很好,可明显被小米YU7压住了。
“小米发了一个20万台,你说我们怎么发?!”
9分钟,大定单10000辆,小鹏G7的定单量刷新纪录,远超今年3月全新G6“7分钟,5000辆”,5月MONA M03 MAX上市后“1小时,12566辆”的定单数据。
可小鹏G7,这次偏偏遇上了小米YU7。
两个疯狂星期四中,终究有一个更不讲理的。
如果横向对比小鹏G7和小米YU7,两款车型其实并不在一个赛道之中。
首先,两款车型在价格上就有明显区隔。
全新G7起售价19.58万元,比最初的预售价23.58万元降了4万元,甚至顶配版G7也只有22.58万元,甚至还没有预售价格高。
作为对比,小米YU7起售价就已经突破25万元,比小鹏G7的顶配版本还要贵近3万元。
小鹏G7和小米YU7的定位也截然不同。
小鹏G7定位家庭用车,主打舒适性和小鹏一贯的优势——智能化,小米YU7则主打高性能和豪华属性,以及被称为YU7产品力中最长长板的——情绪价值。
作为何小鹏口中的“大哥”,雷军对于小米YU7情绪价值的塑造,给所有汽车人都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左手科技,右手艺术,品质是基础,情绪是高度。”何小鹏和媒体分享了他对于情绪价值的思考。
如果要成为一个大众的产品经理,要把品质、科技和颜值平衡好。但是如果要做一个超出大众需求的车,必须要有情绪价值加持,“明年、后年,小鹏也会推出新的打法。”何小鹏似乎从雷军的营销打法中摸索出了些许心得。
不过,今年小鹏还是延续以往主打智能化的“人设”,并准备将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随着自研图灵AI芯片的顺利装车,小鹏G7的整车有效算力可高达2250TOPS,跃居全球第一。
这也让何小鹏有底气喊出,小鹏G7是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 只靠纯实力,不靠情绪价值的爆款产品,不是更可怕么?
超级算力,上车
作为中国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头部企业,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想实现L3级智能驾驶,对于算力的需求将会达到500至1000TOPS以上。
何小鹏一次性在Ultra版G7上搭载了三颗图灵AI芯片,让算力达到了2250TOPS的算力。目前,行业的主流有效算力区间基本在80至700TOPS之间,全新G7的最高算力是后者的3至28倍。
正因如此,何小鹏将全新G7称为:市场上首款具备L3级算力的AI汽车。
如果大家还是无法对小鹏G7的算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亿欧汽车在这里就以目前手机领域的最强芯片苹果A18 Pro为例,这款搭载于iPhone16的芯片算力为35TOPS。也就是说,一辆Ultra版G7的算力就约等于65部iPhone16的算力总和。
在前所未有的超级算力背后,是小鹏全新的辅助驾驶大模型。
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何小鹏AI定义汽车的预判下,图灵AI芯片的出现是为了能够部署全新的辅助驾驶能力。
全新G7还首发本地部署的“VLA-OL”+“VLM”模型。
其中,VLA-OL模型首次给智能辅助驾驶增加“运动型大脑”决策判断,智能辅助驾驶能力比行业MAX车型提升10+倍,该模型能让车辆像人类一样理解、推理和决策,真正“主动思考”和“理解世界”,在塌陷避让、救护车避让等复杂场景中展现出类人般的判断。
此次首发的VLM视觉大模型则是帮助车辆理解世界的“AI大脑”,将形成人和汽车对话、操控的新一代入口。作为车辆行动的总指挥,指导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舱等整车能力进化,未来能实现本地聊天、主动服务、多语言等功能。
虽然小鹏G7在硬件上具备了超级算力,在软件和AI能力上具备了全新的大模型,但何小鹏只是将小鹏G7称为具备L3级算力的AI汽车,而不是L3级智能驾驶汽车。
对此,何小鹏对亿欧汽车表示,一辆汽车具备L3级算力和AI能力,只是迈向L3级汽车的第一步。
作为衡量的标准,本地有效算力要在2000TOPS以上,同时本地部署VLA+VLM模型,这样的智能电动汽车才能被称为L3级算力汽车。在实现上述条件以后,还要有需要硬件双冗余和法律法规认证后,才能称得上真正的L3级汽车。
当然,为了能够具备打造真正L3级汽车的能力,小鹏汽车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特别是在图灵AI芯片的研发上。
展示图灵AI芯片的何小鹏,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左)
何小鹏透露,图灵AI芯片的研发成本高达数十亿元,需要100万辆的销量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目前芯片的软件还是有很多坑,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自研芯片很难,但有价值走下去。”
2024年以来,小鹏汽车的财务情况持续好转,这给了何小鹏继续研发芯片的底气。另一方面,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作持续推进,这在财务上给了小鹏汽车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鹏友可以有,但精力有限,我得挑着选”
在小鹏汽车走出至暗时刻的过程中,何小鹏无疑是内部决定因素,而大众汽车集团绝对是关键外部因素。
那么,小鹏汽车是否会复制这一模式,和更多的车企开展合作呢?
面对亿欧汽车的这一问题,何小鹏表示:
“我们和大众的合作非常好,但是我们的精力有限,所以我们现在很选合作伙伴。实际上有不少车企找我,说实话,我们希望找到优质的、长期的、能够一起走向全球的合作伙伴。”
不难发现,随着小鹏汽车的成熟,何小鹏对潜在的“鹏”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影中左五至左七,依次为:何小鹏、贝瑞德
大众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
与此同时,小鹏和大众的互动逐渐淡出视野,甚至在何小鹏今年的几场媒体沟通会上,大众都不在媒体的询问当中。
2024年,随着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下称:大众中国)合作打造大众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CEA,二者的互动迅速升温,何小鹏不但成为2024年北京车展前夕大众集团媒体日的特邀嘉宾,还在最后的合影环节和大众汽车集团、大众中国的高管一体合影,颇有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感觉。
随着CEA架构的研发步入尾声,小鹏汽车和大众中国的互动已然降温。
2025年4月的上海车展前夕,大众中国高层对亿欧汽车表示:“我们启动了下一代平台的研发,而且是完全独立的研发。”
也就是说,在小鹏和大众合作打造CEA架构之后,大众中国已经具备了独立研发新平台的能力。这位大众中国高层还披露:大众在中国的架构,将以两年为周期进行持续迭代。
这是否意味着小鹏和大众的合作正在接近尾声?
面对亿欧汽车的这一问题,何小鹏表示,小鹏和大众的合作还在推进,但是因为合同规定,他目前不方便透露更多,后续还是和大众方面一起发布比较好。
到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久前的6月25日,大众中国董事长、CEO贝瑞德曾经造访广州,何小鹏也在微博上表示:“除了好菜,还有好酒,还有好事。”
有媒体报道称,何小鹏正致力于将自主设计的图灵AI芯片集成至大众计划明年在中国推出的部分车型。
纵观小鹏与大众的合作,特别是从2024年一定季度,小鹏收到第一笔来自大众的研发分摊收入以后,小鹏的财务有了进一步好转,特别是在其他业务的毛利率方面,直接从上一季度的38%,拉升至当季的54%。
目前,与大众合作的技术服务费已经成为小鹏汽车的经常性收入,且毛利率颇高。
从2026开始,随着基于CEA架构的大众新车陆续上市,小鹏汽车还将从大众手中收到基于CEA架构新车销量为基础的平台使用费和智能驾驶服务费等。
在AI定义汽车的时代,小鹏汽车已经率先在自研芯片领域完成布局,并成功装车,超过2000TOPS的超级算力和VLA+VLM大模型,让小鹏的产品矩阵已经步入L3级,来自大众的合作费用也已成为小鹏的一项高毛利、经常性收入,走出至暗时刻的小鹏汽车已经进入正循环模式。
如果能够在产品上拉高“情绪价值”的短板,小鹏的产品能力或将进一步迭代。 别忘了,何小鹏已经放话了:“明年,后年,小鹏也会推出新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