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创网 原创 宜信好望角:新终端之战,车企竞相布局人形机器人

宜信好望角:新终端之战,车企竞相布局人形机器人

从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造出首台人形机器人Televox,到2022年特斯拉Optimus横空出世,人形机器人概念在百年间几经沉浮,如今终于迎来爆发前夜。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新科技浪潮的主角,竟是一批车企——小鹏成立机器人事业部,华为亲自下场布局,小米、蔚来、理想等也纷纷跟进,国内外近半数人形机器人玩家都带着汽车基因。那么,为何车企能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破局者?

技术领跑:车企早就是机器人领域的老玩家

提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标杆,很多人会想到特斯拉Optimus,但早在2000年,本田就推出过惊艳世界的Asimo机器人。可惜受限于300万美元的高昂成本,Asimo最终没能走出展厅。20年后,特斯拉接过接力棒,用更快的迭代速度刷新行业认知。国内车企也不甘落后。小鹏从四足机器人起步,华为一边联合乐聚等企业攻关技术,一边成立创新中心搭建生态,小米先发布机器狗铁蛋,再推出人形机器人Cyberone,一步步完善布局。车企能领跑,关键在于技术复用性——机器人的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汽车的三电系统高度重合;感知决策用的AI算法、传感器方案,甚至可以直接照搬智能驾驶的成熟技术。

成本破局:车企掌握降价密钥

所有科技产品想要普及,都绕不开降本这道坎。工业机器人的爆发就是最好的例子:199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均价4.76万美元,2021年降到1.34万美元,价格降了70%,才迎来应用繁荣。行业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律:当设备成本等于熟练工人一年工资时,就会进入爆发期。人形机器人当前的成本却高得吓人,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现在每台BOM成本约7.1万美元,要降到2万美元以内,难度极大。但放眼制造业,只有车企有能力啃下这块硬骨头——汽车行业毛利率仅10%-20%,远低于家电的30%-50%、3C行业的20%-40%,长期的成本控制压力,让车企练就了精益生产第一性原理等降本绝技。

未来之争:车企押注的新终端入口

人形机器人对车企来说,不只是工厂工具人,更是未来的新移动终端。就像智能汽车从四个轮子的手机进化成带轮子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能成为车企获取用户数据、拓展服务场景的新入口——它可以在家庭、商场、工厂等场景工作,收集更丰富的用户行为数据,反哺AI算法迭代。

从本田Asimo到特斯拉Optimus,从国内车企集体入局到中美产业链比拼,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伙伴,或许很快就会走进现实,而车企,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财创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00163.com/yuangchuang/20250908/7869.html

作者: 杨洋

本人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来源于网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站内删除!

三维天地亮相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 分享AI赋能数据治理前沿实践

下一篇
宜信好望角:新终端之战,车企竞相布局人形机器人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7:00-23:30,节假日正常上班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