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外青山几重2025-09-28 12:38重庆
“砰!”一声巨响打破济南某小区的平静,一岁的小宝(化名)正在客厅爬行,突然被飞溅的玻璃渣和滚烫的热水击中,全身40%的皮肤瞬间红肿溃烂。这场发生在2025年9月20日的惨剧,让一个家庭陷入深渊——而罪魁祸首,竟是一台标榜“安全养生”的小熊电器养生壶。
一、碎玻璃与滚烫水:1岁娃的噩梦时刻
9月20日下午3点,济南的张女士(化名)像往常一样用小熊养生壶煮着银耳羹。壶身突然发出“咔嚓”异响,未等她反应,整块玻璃壶体瞬间炸裂,飞溅的碎片如利刃般划过小宝的背部和四肢,滚烫的热水直接泼在孩子娇嫩的皮肤上。“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我手抖得连手机都拿不稳。”张女士哽咽着回忆。
24日,小宝在济南市儿童医院接受了清创手术,医生告知家属,孩子属于深二度烫伤,后续需多次植皮修复疤痕,费用预计超20万元。更揪心的是,疤痕可能伴随孩子一生,影响肢体活动功能。
二、商家回应:是“磕碰”惹的祸?
26日,小熊电器两名工作人员登门探望,承诺承担医疗费用并进一步协商赔偿。但当张女士追问爆炸原因时,对方称:“玻璃材质遇磕碰、撞击可能影响稳定性。”这一回应引发网友质疑:养生壶正常使用中为何会突然爆炸?是否存在质量缺陷?
记者查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发布的《家用电器安全规范》,其中明确要求“玻璃材质器具需通过抗冲击测试,正常使用中不得因轻微碰撞导致破裂”。而小熊电器官网宣传该款养生壶采用“高硼硅玻璃,耐热防爆”,实际却出现如此严重的事故。
三、爆炸背后:养生壶安全红线在哪?
这并非个例。记者梳理发现,2023-2025年间,全国12315平台共收到养生壶相关投诉1273起,其中“玻璃炸裂”“漏电”“自动断电失效”占投诉量的68%。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专家指出:“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劣质玻璃或简化生产工艺,导致产品抗冲击性、耐热性不达标。”
更令人担忧的是,养生壶行业目前执行的是2011年发布的《液体加热器国家标准》,其中对玻璃材质的测试标准已落后于技术发展。例如,标准未明确规定“反复冷热交替”场景下的安全性,而消费者常用养生壶煮茶、炖甜品,频繁温差变化正是隐患所在。
四、消费者维权:如何避开“定时炸弹”?
面对这场悲剧,律师李明(化名)提醒:“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及精神损失费;若企业明知缺陷仍销售,还需承担惩罚性赔偿。”
但现实维权往往困难重重。张女士透露,商家最初要求她签署“保密协议”才肯赔偿,被拒绝后才松口。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建议:“保留产品、购买凭证及医疗记录,第一时间向12315投诉,必要时申请第三方检测。”
五、行业反思:安全不能只靠“运气”
小熊电器事件暴露出小家电行业的深层问题:低价竞争导致质量缩水,宣传话术掩盖技术短板,消费者成了“测试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养生壶线上均价同比下跌15%,而投诉量却上涨23%。
“企业不能把安全当‘概率事件’。”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指出,“建议消费者选择有3C认证、明确标注玻璃材质等级的产品,避免长时间空烧或骤冷骤热。”目前,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已对涉事批次养生壶展开抽检,结果将于10月中旬公布。
六、血泪教训:别让“养生”变“伤生”
小宝躺在病床上,用缠满绷带的小手抓着妈妈的衣角,这个画面让无数网友心碎。我们不禁要问:当“安全”成为商家的宣传口号,谁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兜底?
记者走访多家商场发现,部分养生壶未标注玻璃材质等级,销售人员对“防爆”问题含糊其辞。对此,专家呼吁:“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出示检测报告,监管部门需加强抽检力度,对违规企业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