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往“微笑曲线”的两端走,常规飞机降落时常采用目视降落。而碰上大雾等特殊天气,飞行员就要依靠并信任仪表上的数字完成盲降。
对在本轮人工智能(AI)浪潮中领先的中国公司而言,它们前进的道路就类似于一场漫长的盲降。由于所做的事情超前,眼前没有可追赶的目标,他们只能相信公司的“仪表”,哪怕它给出的指令是反直觉的。
11月11日,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峰会上,软通动力董事兼首席技术官刘会福、梅卡曼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邵天兰,和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石安,一同讨论了在不断加速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公司们寻求稳定降落,并开拓前路的方式。
做AI+3D视觉的梅卡曼德所做的事类似于开发“机器人的眼睛”,在面对新的技术、应用场景、业务、客户需求,以及市场动态时,公司在摸索中也会参考几个“仪表数字”用来指导研发。
“在互联网里,早期大家讲月活、日活,还有所谓的每一个用户终身能带来多少价值。我们现在也会非常关注几个指标,比如部署同样的实验场景需要多少时间,某一个场景里平均无故障多长时间,现在部署一个新的场景需要人才的能力是什么样的。”邵天兰说。
在仍处初期的机器人行业,时常要面对重大权衡——短期内要想快速做一些事情,往往要牺牲通用性。而通用性在邵天兰眼中反而是最应坚持的。他认为,为了短期成果而做的事往往是错的,应该关注长期的事情,坚持通用的、共性的事情。
他表示,机器人行业像巨大的“堰塞湖”。具备扫地、割草、酒店送餐等功能的已投入应用的机器人多在细分领域。而在通用机器人领域,行业积攒了很多技术却找不到出口,全堵在那里。
“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太碎了,这是很尴尬的事。”邵天兰说,“如何让机器人不需要大量工程师的定制化投入,就能够适应一个场景、一个任务、一个物体、一个工艺,这个事情是非常困难的。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不管是技术路线、商业模式,还是产品形态,就会导向细分。比如,我想做炒菜机器人,最后变成了炒菜机;我想做割草机器人,最后变成了割草机。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
“我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对,这是永远存在的‘后备选项’。”但他认为,坚持通用性研发是难而正确的事。“‘堰塞湖’其实蕴藏有很大的红利,但目前缺少一个出口,现在就是大家在拿头撞出口,看谁先撞开。”
成功穿越过经济周期的罗克韦尔深谙寻找机遇之道。石安表示,企业的生存需持续紧握机遇,它源于待解决的产业社会挑战。人类社会最大的商机往往在“最上游”。
“硅基社会的最上游是能源,能源接下来是输配电,然后才会到算力、数据中心、芯片,和各种技术,再往下就到了网络安全和各种AI场景。AI算力和能源大量需要上游有色金属的矿,这是当前各方博弈的重点;碳基社会最上游是粮食,世界围绕粮食的博弈也是很大的商机。”他解释道,“解决这两个赛道的挑战就是创新的切入点。”
由于中国企业在AI领域的表现,部分西方投资人认为中国企业在短期已占有绝对优势。而石安对此观点抱有审慎态度。
他指出,之前的创新很多在产品领域,如今产品在场景化,行业在生态化。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覆盖666个细分门类场景的国家,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超其他国家,所以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一个重要问题是——优势的背后拼的是成本还是时间?
石安强调,今天价值链的关键和产业可持续在于,它是否具备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现在看是有绝对优势,但竞争是长期的。维度的提升很重要。”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重要的是价值链中的创新。制造体系是‘微笑曲线’里挣得最辛苦的钱——看似规模大,但利润很薄。企业要往‘微笑曲线’的两端走,进入更高附加价值的领域来巩固优势。”他说。
作为软件服务商,软通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算力产业,以追求新技术带来的红利。在被问及中国是否能发掘下一轮“工程师红利”时,刘会福表示,如今的中国企业出海到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经过过去几十年的能力积累,产业变得有能力、有竞争力走出去,这本身就是“工程师红利”。
“如今再谈国际化已经和二十年前不一样了。之前我们是拿别人的业务来做。”他说。“今天做的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