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温度”常常被忽视。它不像钢铁、水泥或芯片那样显性,却无处不在地塑造着现代生活的质感与秩序。一座体育馆能否让运动员发挥最佳状态?一座数据中心是否能支撑万亿级数据流动?一个深井矿工是否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面工作?甚至一颗荔枝能否跨越千里仍鲜甜如初。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技术命题:精准、可靠、可持续的温控能力。
而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征途中,有一家企业,正以“温度”为切口,悄然重塑世界对“中国造”的认知。它就是格力电器——一家早已超越“空调制造商”标签,成长为全球超级工程背后隐形支柱的科技企业。
今天,我们不妨跟随格力中央空调的脚步,从世界杯赛场到人民大会堂,从港珠澳大桥到千米矿井,从AI数据中心到田间冷链车,系统梳理其参与的一系列“超级工程”,并试图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全球化竞争与技术封锁交织的今天,中国制造业如何以科技创新赢得世界尊重?
全球赛场的中国答卷:在极致考验中定义行业标准
体育赛事向来是尖端技术的试金石,尤其是全球瞩目的国际赛事,对中央空调的要求堪称“极致苛刻”。从南非世界杯的昼夜温差挑战,到卡塔尔世界杯的“碳中和”目标,格力一次次击败国际巨头,用技术实力让世界看到“中国造”的硬实力。
2010年南非世界杯,给空调系统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赛事恰逢南非冬季,昼夜最大温差高达20摄氏度,晚上需要制热,白天却要制冷。对于聚集了精密电气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和直播系统的场馆而言,任何细微故障都可能导致比赛中断或转播事故。更严苛的是,不同区域的温度要求天差地别:观众区需保持26℃-28℃的舒适温度,赛事转播区必须精准控制在21℃,而冰上项目的冰面温度则要稳定在-5℃至-2℃,同时还要控制湿度防止结霜起雾。
为了避免气流影响球速,送风必须实现低噪、无感的微风,且全场均匀;24小时连续运行的要求,更需要设备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和冗余设计。除此以外,还有对能效与绿色环保、噪声控制、空气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赛事期间场馆能够提供恒温、恒湿、低噪、节能、可靠的运行环境。
但是,即使是这样严苛的要求,早在2008年南非世界杯各类配套设施的招标工作开始时,就吸引了无数国际巨头参与,日本大金、美国开利等国际上数十家知名中央空调品牌,都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作为中国品牌,参与竞标的格力面对的,是世界一流的竞争对手和近乎苛刻的技术要求。
面对世界一流竞争对手,格力底气十足。行业领先的G10变频引擎、独创的1Hz低频运转技术,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低频运转性能越稳定,节电效果越明显,运转频率越低代表技术水平越高。这一核心突破,让格力不仅满足了精准控温、低噪送风、连续运行等所有严苛要求,更在能效上实现了超越。
最终,格力成功中标约翰内斯堡世界杯开闭幕式和决赛主体育馆(Soccer City)、南非足协大楼(南非足协大楼SAFA House)、世界杯Sinaba比赛训练体育馆工程项目、机场PROTEA酒店等核心项目,还为非洲首条高铁——高腾省高铁项目等七个重点基建配套工程提供了全部空调通风设备。当赛事在恰到好处的温度中顺利落幕,格力用“零失误”的表现,给全球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中国答卷。
十二年之后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挑战进一步升级。组委会不仅要求精准温控,更提出了环保节能的高标准,致力于打造首届“碳中和”体育赛事。格力再度出征,采用多联机、组合柜、风盘管、U-Match等系统,其冷却节能低碳系统完美达成低碳目标,让赛事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实现了极致温控体验。
从北京奥运到索契冬奥会,从南非世界杯到卡塔尔世界杯,格力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全球顶级体育赛事的舞台上。
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等核心场馆采用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GMV6人工智能多联机等设备,在零下20℃的低温环境中稳定运行,为运动员创造了最佳竞赛条件;俄罗斯莫尔多瓦竞技场的高效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则用高效节能技术赢得了俄方的高度认可。
表1:格力拿下的代表性大型体育赛事部分盘点
支撑这些国际赛事恒温运行的,是格力的核心技术。数据显示,格力如今拥有50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其变频控制精度、能效水平均达到国际领先标准。正是这种对核心技术“不设上限”的投入,让格力在全球赛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跟跑者成为了规则的参与者和定义者。
国家地标的零失误承诺:用技术筑牢大国脊梁
如果说国际赛事是全球竞争的舞台,那么国家标志性工程则是检验企业责任与实力的终极考场。这些承载着国家记忆、跨越天堑的超级建筑,对中央空调的要求早已超越单纯的温度调节,“零失误”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而格力用一次次完美交付,证明了“中国制造”足以担当国家脊梁。
人民大会堂,这座22万平方米的国之殿堂,承载着国家最高议政功能,任何细微失误都不可接受。会议区、宴会厅、万人大礼堂等不同区域,需要绝对的恒温、恒湿与安静——温度精准维持在26℃-28℃,噪声低于45分贝,既要保障参会人员的舒适体验,更要确保转播顺利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是,空调系统升级改造必须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完成,即在保证大会堂日常运营的同时施工,限制条件极为苛刻。
格力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由9台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组成的强大阵列,通过集中控制系统(BMS)实现统一监控与智能预警,确保在任何极端负荷波动下都能“零失误”运行。该机组远超国家一级能效标准,在保持最佳环境的同时,践行了绿色节能的国家战略。如今,当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亮起,稳定运行的空调系统如同无声的守护者,见证着国家大事的发生,这背后是格力对技术精度的极致追求。
港珠澳大桥,这座连接三地的世纪工程,面临着另一种极端考验:无孔不入的海洋性盐雾腐蚀。普通空调外壳在此环境下寿命会急剧缩短,而作为连接三地、跨越天堑的超级工程,其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成为抵御时间与自然侵蚀的永恒基石。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格力团队经过实地勘察和深入分析,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防腐工艺:空调机组采用整体防腐设计,表冷器使用金色防腐翅片,其余钣金件全部喷覆防腐漆。针对项目需求,格力还组建专项攻关小组,定制了制冷量高达1400冷吨的CVE系列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
该机组采用高速电机直驱叶轮结构,变频调节、双级压缩,所有零件均实现100%自主知识产权,相比普通离心式冷水机组,全年综合效率提升65%,节能40%以上。当海风掠过港珠澳大桥的口岸旅检大楼,格力空调用耐腐蚀的坚固品质,守护着这座超级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在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528米的高度带来了更具“高度”的挑战。地上108层的巨大垂直空间,让冷热负荷分布极为复杂,传统送风方式难以解决巨大的室内压差问题。如果空调系统无法实现均匀送风,高层与低层的温度差异将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格力的解决方案,是永磁同步冰蓄冷双工况机组和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提供了大功率、宽调节范围的高效支撑。通过精细的分区控制与多级送风系统,为每一层楼创造了独立、均匀的微气候,完美解决了超高层建筑的气流平衡难题;而模块化的机组设计,则像精密的乐高积木,在有限的机房空间内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如今,这座耸立云端的“垂直城市”,每一层都能享受到舒适温度,这背后是格力对特殊场景技术难题的持续突破。
表2:格力拿下的国家标志性工程部分盘点
从人民大会堂的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到北京大兴机场的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冰蓄冷双工况机组,从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的变频风冷螺杆机组,到广州设计之都的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格力在一系列国家标志性工程中,用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这些工程的共同特点是:要求极高、环境特殊、意义重大,而格力始终以“零失误”的交付标准,用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筑牢了大国重器的技术根基。
直击AI时代的新挑战:数据中心的冷却革命
在AI算力爆发性增长的今天,数据中心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被称为“不冒烟的钢厂”。这些永不停歇的精密生态系统,对中央空调提出了远超常规的要求:
一是要求永不间断的冷却。服务器任何微小的温度升高都可能导致大规模宕机。空调系统必须365天×24小时不间断制冷,可靠性成为生命线。
二是极致的温湿度控制。温度需稳定在22℃±1℃,相对湿度50%±5% 的狭窄区间内。稍大的波动,高湿会引发设备腐蚀,低湿则产生静电,威胁敏感电子元件。
三是惊人的能耗挑战。在“东数西算”和“双碳”目标背景下,数据中心的PUE(电源使用效率)值需降至1.3甚至更低。这意味着空调系统必须在极低能耗下实现极致冷却。
四是应对复发负荷。AI训练和突发流量可能导致服务器负荷在瞬间激增,空调系统需要能在2%至100%的范围内无级调节,在几秒内快速响应。
面对这些严峻挑战,格力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将难点转化为技术突破的亮点。
面对这些挑战,格力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技术创新。国际首创的转缸容积式制冷剂泵,攻克了气液两相运行的世界难题,将扬程范围拓宽2倍,效率提升1至5倍,使高效氟泵制冷模式的运行环境温度从5℃拓宽至20℃。
以北京的数据中心为例,高效氟泵模式的全年运行时长占比从40%大幅提升至66%;即使在气候炎热的广州,也能实现在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运行该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
对于数据中心最为关注的可靠性与精准控温,格力推出了无油制冷剂直接冷却系统。该系统利用制冷剂在末端直接相变换热,效率更高,且无水进入机房,安全性大幅提升。
同时,格力恒温恒湿机组能将温度波动精确控制在±0.5℃,湿度波动控制在±5% 以内,为服务器营造一个绝对稳定的运行环境。
格力还引入了AI动态节能技术,基于百亿级数据构建的AI人工智能算法,通过8大维度全面感知,实现实时寻优调控。它能够自适应房间负荷,突破了传统节能评价标准,实现了全工况实时动态节能,全年节能效果提升高达13.6%。它不仅解决了数据中心“高能耗”的痛点,更通过极致的可靠性、精准的控制和快速的响应,确保了数字经济血液的持续流动。
表3:格力拿下的部分大型数据中心项目盘点
凭借卓越的产品力,格力拿下了华为东莞松山湖数据中心、百度云(保定)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机贵州信息园、中国联通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的订单。格力用技术创新解决了数据中心“高能耗、高可靠性、高精度控温”的核心痛点,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矿井千米深处的关怀:科技守护劳动者尊严
如果说数据中心的冷却关乎数字经济的命脉,那么深井煤矿的降温则关乎劳动者的尊严。“有煤矿老板跟我说,他的工人是裸体上班的。”
董明珠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场景,揭露了深井煤矿工人的极端工作环境。井下温度常超30℃,湿度饱和,如同闷热的蒸笼,且空间有限、需防火防爆,常规降温设备难以应用。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董明珠,她立志让矿工能“穿着西服体面地”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突破三大难题:
一是它要求绝对的安全防线,任何电气设备必须达到最高防爆等级,一个电火花、一次电机过热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二是要求强大的环境适应性,抵御高浓度煤尘、硫化氢等腐蚀性气体,以及-20℃到+55℃的巨大温差;
三是要实现永不中断的可靠运行,采掘作业24小时连续,空调系统必须具备N+1冗余和UPS供电,故障时能自动切换,不容有失。
董明珠说到做到。借助在大型中央空调30多年的技术积累,格力研发攻克了矿井局部降温设备制冷除湿效果差、新风与水资源消耗大、乏风换热效果差、压缩机工况运行范围窄等难题,成功创新出适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的新型制冷成套设备。
2023年2月,格力“深部矿井热害治理新型制冷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的超高压比I类防爆半封闭螺杆压缩机,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也改善了深部矿井职工的作业环境,降低了湿疹发病率,同时减少了矿井因夏季高温高湿影响造成的工作面停工。
2025年7月23日,河南能源城郊煤矿的格力二水平南翼制冷项目已经完成安装调试,并于当天正式投入使用,该矿井下已实现全域制冷。
2025年10月28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在北京盛大启幕,格力携多场景系统解决方案亮相本次展会,包括掘进面防爆制冷成套设备、采煤面防爆制冷成套设备、地面余热回收设备等,充分展示了格力在矿井空调领域的前沿创新成果。
其中,格力矿用防爆制冷压缩机凭借其卓越的产品性能和严格的安全标准,已成功获得安标国家中心颁发的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MA证书)。这不仅标志着全国首张隔爆兼正压型产品安全标志证书的诞生,更是格力在矿用防爆制冷领域合规生产与销售的权威认证。
表4:格力拿下的部分煤矿冷却降温工程盘点
如今,在平煤十矿、神火、陕煤等多家煤矿,格力矿井空调已广泛应用,董明珠“穿着西服下井”的承诺成为现实,这是中国制造业用科技守护劳动者尊严的生动写照。
从董明珠承诺的那一刻,到格力矿井空调如今在各大煤矿的成功应用,她将“穿着西服下井”的承诺变为了现实。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龙头深入最艰苦领域,用科技守护劳动者尊严的生动写照,更标志着我国在特殊工况制冷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冷链物流的精准守护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格力的技术创新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家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为将“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鲜荔从岭南运至长安,殚精竭虑。李善德的困境,核心在于荔枝的“呼吸”。它在采摘后仍是活体,会持续释放热量和乙烯,加速腐败。古代的冰镇法,温差波动大,反而易使荔枝冻伤或变质。
但是,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荔枝的储运仍是巨大挑战。它娇嫩的果皮怕失水,鲜活的内里怕闷热,全程必须处于接近0℃的精准恒温、高湿环境中,任何温度和湿度的轻微波动,都可能让一车荔枝“全军覆没”。
这个难题的破解者在2023年终于出现。2023年6月,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荔枝专用保鲜移动装备”首台机组下线。该设备可以广泛运用于果园、集散地、农村合作社等场景,能有效减少荔枝失水率,抑制荔枝的呼吸作用,防止微生物侵害,延长保鲜期,帮助农民实现错峰销售、提高收入。如今,格力以稳定、精准、洁净的冷链科技,终于让跨越千里的新鲜,变成一种确定的、触手可及的日常。
除了荔枝专用保鲜移动装备,格力针对不同农产品的储运需求,打造了一整套冷链解决方案。
对于农产品尤其是荔枝来说,保鲜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不同的农产品有着差异化的适宜储运温度、湿度,有些还对气体成分有要求,比如乙烯容易催熟,使农产品快速腐败,有些农产品则要防止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导致碰伤。此外还有消毒、除尘的要求,以防止微生物和昆虫的侵入。
因此,对于冷库制冷系统来说,不仅要在低温下仍保持高湿度,还要快速预冷与防止失水,采用低噪声风机和减振支撑,以及精确的气体注入与循环系统,防止泄漏。
格力研发的“荔枝专用保鲜移动装备”采用全域渗透式送风设计,使荔枝失水率低至0.51%;一体集成式抗振结构设计使其在安装、运输、施工等方面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该机组还拥有除菌、精准控温等功能,并可以在较为宽广的环境温度范围平稳运行。
通过永磁同步变频机组、全直流低噪风机、快速水冷预冷、精准气体调控、双机组冗余+UPS、余热回收、抗腐蚀防尘设计以及云端智能监控等一整套解决方案,格力目前已在多个荔枝冷链项目(如广东省荔枝冷藏库、海南省冷链物流车)中实现了温度波动≤ ±0.3 ℃、相对湿度≥ 92 %、能效提升30 %+、全年99.99 %供冷可靠性的目标,为荔枝的长距离运输与季节性供应提供了可靠的冷链保障。
对于荔枝这样娇嫩的水果,都可以实现高精度的保鲜储运,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说,自然也不在话下。格力就此顺利拿下诸多农产品冷链储运项目,成为一个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的“超级移动大冰箱”,也让农民的心血因科技的守护而价值倍增。
表5:格力拿下的农产品冷链储运项目部分盘点
如今,格力的冷链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农产品储运场景。从江苏华绿生物科技的食用菌产业园、三亚南果农产品冷链集散中心、佛山南海成林预制菜工业园到国家柠檬产业集群气调库,这些“超级移动大冰箱”从田间地头出发,守护着农民的心血,让新鲜农产品跨越山海,既实现了错峰销售、提高农民收入,也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用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核心技术的创新密码:大国重器的成长基因
真正的大国重器,不仅要征服物理的极限高度与跨度,更要将人文关怀延伸至每一个被需要的角落。从AI数据中心的持续冷却,到千米深井的清凉送风,再到田间地头的农产品保鲜,格力中央空调用技术创新,在特殊场景中书写着科技的人文温度,让“大国重器”既有硬核实力,更有柔软情怀。
格力超级工程的遍地开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三十余年如一日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在中央空调领域,格力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的发展理念,构建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永磁同步变频、AI智能控制、防爆防腐、绿色制冷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优势,这正是大国重器的成长基因。
永磁同步变频技术,是格力中央空调的“王牌技术”。从人民大会堂的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到数据中心的磁悬浮离心机,再到矿井空调的变频压缩机,这项技术贯穿了格力的众多超级工程。
相比传统定频技术,永磁同步变频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运行稳定、调节精准等显著优势,能根据负荷变化实时调整运行频率,在低负荷工况下仍保持高效率,从而大幅降低能耗。数据显示,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的能效比(COP)最高可达11.2,远超国家一级能效标准,全年节能率普遍在30%以上。
AI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则让格力空调从“被动调节”升级为“主动感知”。在数据中心项目中,AI动态节能技术基于百亿级数据构建算法模型,能全面感知温度、湿度、负荷等8大维度的变化,实时寻优调控,实现全工况动态节能;在大型场馆和超高层建筑中,集中控制系统(BMS)能实现多机组统一监控、智能预警和故障自动切换,确保“零失误”运行;在农产品冷链中,云端智能监控系统让用户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温湿度数据,实现远程管理。AI技术的融入,让格力中央空调不仅是温控设备,更是智能高效的环境解决方案。
针对特殊场景的定制化技术突破,彰显了格力的技术硬实力。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定制化的防腐工艺解决了盐雾腐蚀难题;在深井煤矿项目中,I类防爆技术满足了最高安全标准;在超高层建筑中,模块化设计和多级送风系统破解了气流平衡难题;在冷链项目中,全域渗透式送风设计和精准气体调控技术实现了农产品长效保鲜。这些定制化技术,并非简单的产品改良,而是基于场景需求的系统性创新,体现了格力“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研发导向。
绿色低碳技术的持续迭代,呼应了“双碳”目标的时代要求。格力始终致力于研发环保制冷剂和高效节能技术,减少碳排放。在卡塔尔世界杯项目中,格力冷却节能低碳系统采用环保制冷剂,结合高效换热技术,实现了低碳节能目标;在数据中心项目中,高效氟泵制冷模式减少了压缩机运行时间,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在各类场馆和地标建筑中,格力空调的绿色节能表现,帮助项目获得LEED认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权威认可。截至目前,格力已推出多款采用环保制冷剂的中央空调产品,构建了全系列绿色制冷产品矩阵。
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格力核心技术持续涌现的保障。格力建立了“企业研究院-专业技术研究所-项目课题组”三级研发体系,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多个高端研发平台,研发人员接近2万人。在中央空调领域,格力形成了覆盖核心部件、整机系统、控制软件等全产业链的专利布局,确保了技术的自主可控。
如果说核心技术是格力的硬实力,那么责任担当则是格力的软实力。
格力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面对“双碳”目标,格力用高效节能技术推动建筑、数据中心、工业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面对“自主可控”的产业要求,格力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打破了国际品牌在高端中央空调领域的垄断,保障了关键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格力用冷链技术赋能农产品储运,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面对“数字经济”战略,格力用精准冷却技术支撑数据中心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基础。格力的超级工程,既是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地,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生动实践。
从《长安的荔枝》中古人的殚精竭虑,到如今格力冷链科技的精准保鲜;从世界杯足球赛的国际赛场,到人民大会堂的国之殿堂;从千米深井的恶劣环境,到数据中心的精密空间,格力中央空调用三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覆盖全域的温度控制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格力以核心技术为支撑,以责任担当为底色,用一个个“零失误”的交付、一次次技术突破的创新、一份份人文关怀的坚守,诠释了大国重器的真正内涵。
当前,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不可逆转趋势,“双碳”目标、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正在深入推进。对于格力而言,这既是新的挑战,更是新的机遇。凭借永磁同步变频、AI智能控制、绿色制冷等核心技术优势,格力中央空调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复杂的场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格力,将继续以技术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全球舞台上书写更多超级工程的传奇,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多尊重,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书写大国重器的新时代篇章。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