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创网 滚动新闻 中美瑞士贸易谈判能否成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

中美瑞士贸易谈判能否成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

在全球贸易体系深陷割裂之际,中美两个经济巨人终于坐回谈判桌。5月10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在瑞士会晤,这既不是重启谈判的高潮,也不是贸易战的终章,而更像是一场“重新校准”的前奏。这将是自特朗普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并遭中国政府报复以来的首次贸易谈判。两国寻找到从目前复杂的贸易关系中走出来的具体路径。

在这个全球供应链重构、技术冷战升温、信任赤字扩大的时代,中美能否通过一次贸易接触打开突破口,不只是双边关系的试金石,更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

这是“重启”,不是“修复”

首先要澄清一点:此次谈判不是对2018年—2020年贸易协议的延续,而是一次范式的重构。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攻势早已将原有协议架空,高达245%的惩罚性关税让双边贸易几近冻结。这不是谈一个“延期”或“微调”,而是一次从系统逻辑出发的重新思考。

美国明白,中国不是2018年的中国,供应链不再唯美是从。而中国也深知,美国不是2020年的美国,它拥有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激进的政策弹性与政治意志。中美谈判回到起点,却已换了舞台、换了角色,也换了规则。

贝森特此番强调“不是谈成协议,而是缓和局势”,实际上意味着:美方并不追求一次性解决,而是希望重新设计一个可控、渐进、有缓冲机制的双边框架。这不是结束,而是开端。

美方需要时间,中国需要空间

对美国而言,连任中的特朗普在“强硬对华”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通胀压力、零售库存告急和财政赤字激增的三重考验。高关税是选票的武器,但也是经济的负担。这场谈判是华盛顿试图在选战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不失尊严的“出口”。

贝森特不是纳瓦罗。他是一名金融出身、理性务实的“战术鸽派”。他的策略是压而不打、谈而不软——即通过关税手段迫使中国就范,但在战术层面始终留出谈判空间。这种“可进可退”的策略,恰恰是特朗普政府目前在混沌中追求的一种稳定器。

换言之:中方希望以谈促稳,美方则以谈控局。双方都不是来求和的,但都想借此达成更有利的下一步布局。

真正谈的是“秩序”

不要被“关税”这个词蒙蔽视野。这场谈判的本质,是对未来全球贸易秩序的争夺与塑造。

美国谈的是如何在不彻底脱钩的前提下,构建一套可控的供应链再配置系统。它希望确保关键技术、重要产业链不受中国主导,同时保留美国消费者对廉价商品的依赖。归根结底,这是去风险而非去中国的操作化试验。

中国则谈的是如何在高压之下守住对出口的依赖底线,并换取一份对内经济调整所需的时间缓冲。更深层次的,是中国试图在全球治理格局中重新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避免被贴上“非市场经济体”的标签。它要争的是国际话语权,而不只是降几个百分点的关税。

因此,我们看到,谈判桌上讨论的不只是商品,而是数据流、技术流、资本流的制度边界。这场谈判越往深处走,越接近一个新时代的经济“宪法性安排”。

风向标的三重信号

这场中美谈判是否真能成为全球的风向标?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达成大协议”。而在于它释放出的三重信号:

全球经济不会彻底分裂,但必须重构秩序。谈判本身就意味着,中美即使博弈激烈,也不愿走到断链脱钩的死路。这对欧洲、东南亚、拉美都是重要信号:地缘紧张并不等于全球化终结,而是催生新的区域性组合。

贸易规则的核心将从“货物流”转向“数据与科技”。下一步的谈判重心将转向美国的出口管制、中国的科技自主,以及双方如何设立技术壁垒而不全面断链。这是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新焦点。

中美竞争进入“谈判型冷战”模式。这是一种持续性的“边打边谈”、制度内竞争模式,不会爆发性脱钩,但也难以回归“蜜月期”。对全球而言,这种“有规则的张力状态”本身就是未来常态。

不是终点,而是窗口

这场中美贸易谈判,也绝非什么和解的象征,而是一次战略周期的调整,一扇制度设计的窗口。

不必期待谈判带来奇迹,但我们必须看到,它开启的是一条可控竞争、渐进缓冲、结构重构的路径。这不仅是对中国和美国的考验,更是对世界贸易体系自我修复能力的挑战。

中美贸易仍然“可谈”,而这一点,就足以成为风向标。

中、美,特别是世界各国都对瑞士谈判充满期待。谁都清楚,中美一起来到谈判桌已经构成良好的开端,而这是成功的一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财创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00163.com/roll/20250508/7003.html

作者: 杨洋

本人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来源于网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站内删除!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7:00-23:30,节假日正常上班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